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動力電池產能持續增長。2023年,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940GWh,同比增長25%,行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但靚麗的數據背后,動力電池產業鏈發展仍存在掣肘,產能過剩、行業洗牌正在加速上演。
2024年全國兩會上,“動力電池”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多位人大代表、委員就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其中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電池出海等話題,受到重點關注、熱議。
焦點一:廢舊電池回收
新能源汽車經過十年來的高速發展后,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潮即將到來。據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專業委員會預測,到2027年,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將達114萬噸。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里達工廠廠長張濤提出,改進動力電池設計,實現標準化、易拆解、易回收,以及規范回收渠道和完善回收網絡等建議。
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也呼吁,利用“互聯網+回收”模式且能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完全打通的龍頭企業,構建規范化的回收渠道示范及帶動和推廣,實現產業的合規性、良性發展。
同時,鑒于電池內含有鉻、鎳、汞等有害物質,江鈴汽車首席技師劉輝建議,應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明確企業的回收責任和義務,并建立統一的回收渠道和管理平臺;同時,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注重環境保護,推動電池的二次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商新視角:
透過代表、委員們的建議,可以看到,動力電池回收作為影響電池產業鏈發展的關鍵一環,其關注度逐年提升。特別是隨著報廢電池的增多,電池回收產業規模呈現上升趨勢,但由于相關技術、制度、標準尚未健全,這一產業暴露出方方面面的問題,亟待解決規范。
今年兩會,來自汽車領域的代表、委員,從電池設計生產、法律監管、數字化管理等角度,為電池安全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許多可行性的方案。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對廢舊電池進行科學回收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合力。與此同時,做強做大新能源電池回收產業,不僅具備一定的經濟效應,更順應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焦點二:電池“出海”
在2024政府工作報告中,鋰電池作為拉動出口增長的“新三樣”,被重點提及。
面對電池產業出海動作,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兩會上特別提到,要提高國內標準技術水平,通過標準引領提升技術進步,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有序競爭,防止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慘痛教訓再次上演。同時,要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國際標準影響力。
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則建議,促成新能源產業鏈聯合出海,并推動全面電動化,多舉措降低海外政策對中資企業的影響,同時加強引導或設置明確對外投資規則,以合作共贏替代無序競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商新視角:
電池行業相關代表的建議說明了,技術,是電池產業走出國門的底氣。電池企業仍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性能;同時,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優化電池結構等方式,提高產品競爭力,以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議價能力。
另外,伴隨著國內產能增加,價格劇降帶來“內卷”壓力,使得出海將成為電池產業鏈企業的集體動作。面對國際市場潛在風險和阻礙,國內電池企業可以吸取整車出口積累的先期經驗,組團出海,加強合作,避免無序競爭。除已形成的優勢市場,電池企業還應在新興市場加緊布局,做好兩手準備。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動力電池行業也積累了一系列先發優勢,但要構建更有韌性的產業鏈,亟需行業系統性思考和梳理。作為新興產業,動力電池產業發展仍處在上升期,扎實走好每一步,以實際行動夯實基礎、補齊短板,是2024兩會人大代表、委員們給出的解題思路。
2024年全國兩會上,“動力電池”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多位人大代表、委員就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其中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電池出海等話題,受到重點關注、熱議。
焦點一:廢舊電池回收
新能源汽車經過十年來的高速發展后,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潮即將到來。據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專業委員會預測,到2027年,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將達114萬噸。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里達工廠廠長張濤提出,改進動力電池設計,實現標準化、易拆解、易回收,以及規范回收渠道和完善回收網絡等建議。
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也呼吁,利用“互聯網+回收”模式且能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完全打通的龍頭企業,構建規范化的回收渠道示范及帶動和推廣,實現產業的合規性、良性發展。
同時,鑒于電池內含有鉻、鎳、汞等有害物質,江鈴汽車首席技師劉輝建議,應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明確企業的回收責任和義務,并建立統一的回收渠道和管理平臺;同時,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注重環境保護,推動電池的二次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商新視角:
透過代表、委員們的建議,可以看到,動力電池回收作為影響電池產業鏈發展的關鍵一環,其關注度逐年提升。特別是隨著報廢電池的增多,電池回收產業規模呈現上升趨勢,但由于相關技術、制度、標準尚未健全,這一產業暴露出方方面面的問題,亟待解決規范。
今年兩會,來自汽車領域的代表、委員,從電池設計生產、法律監管、數字化管理等角度,為電池安全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許多可行性的方案。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對廢舊電池進行科學回收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合力。與此同時,做強做大新能源電池回收產業,不僅具備一定的經濟效應,更順應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焦點二:電池“出海”
在2024政府工作報告中,鋰電池作為拉動出口增長的“新三樣”,被重點提及。
面對電池產業出海動作,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兩會上特別提到,要提高國內標準技術水平,通過標準引領提升技術進步,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有序競爭,防止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慘痛教訓再次上演。同時,要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國際標準影響力。
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則建議,促成新能源產業鏈聯合出海,并推動全面電動化,多舉措降低海外政策對中資企業的影響,同時加強引導或設置明確對外投資規則,以合作共贏替代無序競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商新視角:
電池行業相關代表的建議說明了,技術,是電池產業走出國門的底氣。電池企業仍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性能;同時,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優化電池結構等方式,提高產品競爭力,以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議價能力。
另外,伴隨著國內產能增加,價格劇降帶來“內卷”壓力,使得出海將成為電池產業鏈企業的集體動作。面對國際市場潛在風險和阻礙,國內電池企業可以吸取整車出口積累的先期經驗,組團出海,加強合作,避免無序競爭。除已形成的優勢市場,電池企業還應在新興市場加緊布局,做好兩手準備。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動力電池行業也積累了一系列先發優勢,但要構建更有韌性的產業鏈,亟需行業系統性思考和梳理。作為新興產業,動力電池產業發展仍處在上升期,扎實走好每一步,以實際行動夯實基礎、補齊短板,是2024兩會人大代表、委員們給出的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