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儲能電池行業現狀
鋰電池儲能在新型儲能裝機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將在較長時期作為儲能建設的主力,儲能也成為鋰電池廠商兵家必爭之地。動力電池、消費電池廠商,技術與資本結合的新勢力,儲能系統集成企業、光伏投資企業的后向一體化,傳統鉛蓄電池企業轉型等等,行業入局者眾多,產能過剩隱憂浮現,而能夠發揮技術與成本優勢的企業,將逐步主導行業市場。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儲能電池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其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推動儲能電池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球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已達到44.63GW,同比增長82.0%。從新增裝機規模來看,2017-2022年期間整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全球電化學儲能項目新增裝機規模超過20GW,較2021年上漲96%。這一增長趨勢預示著儲能電池行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廣闊市場前景。
2022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159.3GWh、同比增長140.3%,占全球鋰電池出貨量的16.63%,僅次于動力電池(684.2GWh,占比71.44%);2023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達到110.2GWh、同比增長73.4%。EVTank預測到2030年全球儲能鋰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1892.7GWh。根據GGII預測,未來三年,儲能領域的復合增速將超過70%,到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逼近700GWh,到2030年將超過2TWh。
2023年的榜單與2022年相比,海辰儲能和遠景動力上升幅度較大。2022年海辰儲能位于第八名,2023年已躋身前五;遠景動力則從第十名上升到第七名。此外,中創新航首次進入了十強。
目前,受戶儲市場遇冷影響,派能科技、鵬輝能源2023年名次有所下滑。其中,鵬輝能源由第六名下滑至第八名,派能科技則由第九位跌出十強。
“國內企業排名的下滑,并不意味著其業務變差,而是競爭對手發展過于迅猛。這也間接地說明了,2023年國內儲能行業整體發展確實非常火熱。”葉明遠表示。
從裝機數據看,國家能源局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在中國,儲能電池行業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基站儲能電池領域,隨著5G網絡的普及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對儲能電池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此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大容量電芯的研發和量產也在加速推進,為儲能電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2年,由于碳酸鋰價格的高居不下疊加下游需求高漲,儲能電芯供不應求,成為“搶手貨”。而彼時,多數鋰電池企業的產能不足。在此背景下,寧德時代憑借一體化產業優勢,迅速爭搶訂單,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當年市占率達到38%左右。
但是到了2023年,在儲能擴產潮的推動下,鋰電池企業的產能得到迅速提升,不僅滿足了儲能電芯市場的需求,甚至出現了產能過剩。
同時,高速擴張的市場也吸引了許多新玩家入局,進一步加劇了儲能電芯市場的飽和以及產能過剩。
2023年,比亞迪和億緯鋰能的儲能電芯出貨量迅猛提升,均超過了20GWh,同時市占率也有很大提升,其中比亞迪的市占率由2022年的8%左右提升到了10%左右。
二、儲能電池前景機遇
隨著動力電池競爭趨于激烈、增長趨緩,動力電池企業紛紛瞄準高增長的儲能市場,當前已有超過30家主流動力電池企業進入儲能電池賽道。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儲能電池行業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5G基站、數據中心等領域,儲能電池的應用前景廣闊。此外,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拓展,儲能電池行業還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儲能電池的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指標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將有助于推動儲能電池行業的升級和發展,為行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各國政府為了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儲能電池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實施將為儲能電池行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綜上所述,儲能電池行業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廣闊的市場前景。隨著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技術創新的推動以及政策支持的助力,儲能電池行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同時,企業也需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儲能電池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鋰電池儲能在新型儲能裝機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將在較長時期作為儲能建設的主力,儲能也成為鋰電池廠商兵家必爭之地。動力電池、消費電池廠商,技術與資本結合的新勢力,儲能系統集成企業、光伏投資企業的后向一體化,傳統鉛蓄電池企業轉型等等,行業入局者眾多,產能過剩隱憂浮現,而能夠發揮技術與成本優勢的企業,將逐步主導行業市場。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儲能電池行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其裝機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推動儲能電池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球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已達到44.63GW,同比增長82.0%。從新增裝機規模來看,2017-2022年期間整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全球電化學儲能項目新增裝機規模超過20GW,較2021年上漲96%。這一增長趨勢預示著儲能電池行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廣闊市場前景。
2022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159.3GWh、同比增長140.3%,占全球鋰電池出貨量的16.63%,僅次于動力電池(684.2GWh,占比71.44%);2023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量達到110.2GWh、同比增長73.4%。EVTank預測到2030年全球儲能鋰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1892.7GWh。根據GGII預測,未來三年,儲能領域的復合增速將超過70%,到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逼近700GWh,到2030年將超過2TWh。
2023年的榜單與2022年相比,海辰儲能和遠景動力上升幅度較大。2022年海辰儲能位于第八名,2023年已躋身前五;遠景動力則從第十名上升到第七名。此外,中創新航首次進入了十強。
目前,受戶儲市場遇冷影響,派能科技、鵬輝能源2023年名次有所下滑。其中,鵬輝能源由第六名下滑至第八名,派能科技則由第九位跌出十強。
“國內企業排名的下滑,并不意味著其業務變差,而是競爭對手發展過于迅猛。這也間接地說明了,2023年國內儲能行業整體發展確實非常火熱。”葉明遠表示。
從裝機數據看,國家能源局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在中國,儲能電池行業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基站儲能電池領域,隨著5G網絡的普及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對儲能電池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此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大容量電芯的研發和量產也在加速推進,為儲能電池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2年,由于碳酸鋰價格的高居不下疊加下游需求高漲,儲能電芯供不應求,成為“搶手貨”。而彼時,多數鋰電池企業的產能不足。在此背景下,寧德時代憑借一體化產業優勢,迅速爭搶訂單,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當年市占率達到38%左右。
但是到了2023年,在儲能擴產潮的推動下,鋰電池企業的產能得到迅速提升,不僅滿足了儲能電芯市場的需求,甚至出現了產能過剩。
同時,高速擴張的市場也吸引了許多新玩家入局,進一步加劇了儲能電芯市場的飽和以及產能過剩。
2023年,比亞迪和億緯鋰能的儲能電芯出貨量迅猛提升,均超過了20GWh,同時市占率也有很大提升,其中比亞迪的市占率由2022年的8%左右提升到了10%左右。
二、儲能電池前景機遇
隨著動力電池競爭趨于激烈、增長趨緩,動力電池企業紛紛瞄準高增長的儲能市場,當前已有超過30家主流動力電池企業進入儲能電池賽道。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儲能電池行業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5G基站、數據中心等領域,儲能電池的應用前景廣闊。此外,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拓展,儲能電池行業還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儲能電池的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指標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將有助于推動儲能電池行業的升級和發展,為行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各國政府為了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儲能電池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實施將為儲能電池行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綜上所述,儲能電池行業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廣闊的市場前景。隨著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技術創新的推動以及政策支持的助力,儲能電池行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同時,企業也需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儲能電池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