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經濟大省,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連續35年全國第一;廣東也是科技創新大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
產業和科技,廣東如何實現互促雙強?
從“三來一補”起家,正走在由勞工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的關鍵路口,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方向,廣東如何持續發力?
從“借船”走向“造船”
曾經的廣東,存在原始創新水平不高、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
國際科技競爭日趨復雜嚴峻,廣東的產業尤其是制造業面臨較大壓力,如何破局?
以中國散裂中子源為代表的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逐一落戶,“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多層次實驗室體系羽翼漸豐,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型企業蓬勃發展……廣東決心不再走“拿來主義”的老路,而是從源頭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找尋“向上突圍”的動力。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是打開整個創新鏈條的“密碼”。一項基礎研究,可能開啟想象空間無限的全新賽道。
“對腫瘤疫苗的研發一度遇冷,但隨著這幾年納米遞送技術的發展,研究領域再度火熱了起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創始院長趙宇亮說,“納米技術的進步啟發了新的領域,很多科研機構、企業等都在大力布局,誰先取得突破,誰就能搶占完全空白的市場。”
2023年9月,納米領域唯一、全國第十家、廣東省第二家獲批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落戶廣州。這是按公司體制運營的創新平臺,將針對納米醫藥、電子及材料領域面臨的產業難題開展技術攻關,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問題,目標在5至10年內建成全國納米產業創新發展的標桿。
一項源頭創新,能給現實帶來怎樣的改變?
2023年10月,全球第一例肝癌定向治療在深圳完成。借助體外多器官修復系統,能讓生病的器官在設備里“吃藥”修復,真正做到 “肝病只治肝,腎病只治腎”。
這個系統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曉順教授團隊研發,“器官醫學”的大門也由此打開。“這是由中國科學家率先提出的新賽道,是一個有學術生命力、有價值的科研領域,有可能改變現代醫學由西方領銜的格局。”
關鍵核心技術,是實現經濟發展動力轉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握于手中,才能讓產業實現從“借船”走向“造船”。
當前,廣東正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部省聯動實施重大專項,部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在5G、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超高清視頻顯示等領域突破一批技術瓶頸,加快提升產業鏈創新鏈自主可控水平。
瞄準“未來”和“新興”
國際科技競爭和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倒逼廣東加快轉型。往哪里轉?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向未來產業要發展前景,去年以來,廣東發布多份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1個特色鮮明、產業要素集聚、產業配套完備、創新鏈條健全的未來生命健康產業園。
瞄準未來材料產業,廣東推動高端創新資源加快集聚、“集團行軍”,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在中科晶益的實驗室里,該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設備,一臺機器可生產出30多種不同尺寸、不同性能的單晶銅材料,最大可達A4紙大小。而傳統實驗室一般只能制備出一片巴掌大的單晶銅樣品。
除了布局未來,省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要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儲能、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
在珠海,新型儲能項目緯景儲能“超G工廠”于2023年10月全面投產,年產能將超6吉瓦時,成為全球首個吉瓦級別的液流電池制造基地。珠海超G工廠的全面投產,標志著液流電池行業實現了從兆瓦級向吉瓦級產能的巨大跨越,將推動液流電池進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新時代。
在“死亡谷”上搭“橋梁”
業界認為,研究成果在產業化轉移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死亡谷”。
如何在創新平臺和現代化產業體系間搭起“橋梁”,讓“科技力”順暢轉變為“生產力”?
世界首款5.0T人體全身醫學磁共振系統、超高清雙頻血管內超聲成像系統“心宿空間站”……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醫療器械成果,近年來在廣東持續涌現。
高校科研與臨床醫療資源豐富,供應鏈企業物流暢通,關鍵零部件供應企業高度聚集,廣深兩地高端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和總產值居全國前列,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形成了快速響應的“一小時供應圈”,聯動上下游上千家醫療器械生產類企業。
為破解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環節仍存在的痛點、堵點問題,廣東做了很多嘗試——
1月,“深圳天使薈·北方大廈”專業孵化載體啟動運營。該孵化載體集科研轉化、創業孵化和產業加速于一體,未來將為入駐企業提供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創業孵化、場景應用、品牌出海等產業鏈綜合服務。
往北20公里,一年前,深圳安捷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走出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的首家孵化企業。“我們順利完成了從技術研發、工程轉化、技術落地到臨床應用的過程。”安捷明醫療總經理秦臻介紹。
在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成果轉化是創新價值鏈躍升的“最后一公里”。
“產業化并非易事。”從埋頭做研究的科研機構,轉為在市場中打滾的企業,中浩控制董事長張昊有感而發。為了激勵研發創新,中浩控制每年將營收的10%投入研發,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等建立了緊密合作。針對日化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痛點問題,中浩控制研發了一套協同制造數字化平臺,已在100多家美妝日化上、下游企業投入使用。
這是廣東鍛造科技自立自強硬實力的生動注腳。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廣東,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冉冉上升。
產業和科技,廣東如何實現互促雙強?
從“三來一補”起家,正走在由勞工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的關鍵路口,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方向,廣東如何持續發力?
從“借船”走向“造船”
曾經的廣東,存在原始創新水平不高、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
國際科技競爭日趨復雜嚴峻,廣東的產業尤其是制造業面臨較大壓力,如何破局?
以中國散裂中子源為代表的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逐一落戶,“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多層次實驗室體系羽翼漸豐,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型企業蓬勃發展……廣東決心不再走“拿來主義”的老路,而是從源頭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中找尋“向上突圍”的動力。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是打開整個創新鏈條的“密碼”。一項基礎研究,可能開啟想象空間無限的全新賽道。
“對腫瘤疫苗的研發一度遇冷,但隨著這幾年納米遞送技術的發展,研究領域再度火熱了起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創始院長趙宇亮說,“納米技術的進步啟發了新的領域,很多科研機構、企業等都在大力布局,誰先取得突破,誰就能搶占完全空白的市場。”
2023年9月,納米領域唯一、全國第十家、廣東省第二家獲批的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落戶廣州。這是按公司體制運營的創新平臺,將針對納米醫藥、電子及材料領域面臨的產業難題開展技術攻關,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問題,目標在5至10年內建成全國納米產業創新發展的標桿。
一項源頭創新,能給現實帶來怎樣的改變?
2023年10月,全球第一例肝癌定向治療在深圳完成。借助體外多器官修復系統,能讓生病的器官在設備里“吃藥”修復,真正做到 “肝病只治肝,腎病只治腎”。
這個系統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曉順教授團隊研發,“器官醫學”的大門也由此打開。“這是由中國科學家率先提出的新賽道,是一個有學術生命力、有價值的科研領域,有可能改變現代醫學由西方領銜的格局。”
關鍵核心技術,是實現經濟發展動力轉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握于手中,才能讓產業實現從“借船”走向“造船”。
當前,廣東正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部省聯動實施重大專項,部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在5G、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超高清視頻顯示等領域突破一批技術瓶頸,加快提升產業鏈創新鏈自主可控水平。
瞄準“未來”和“新興”
國際科技競爭和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倒逼廣東加快轉型。往哪里轉?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向未來產業要發展前景,去年以來,廣東發布多份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1個特色鮮明、產業要素集聚、產業配套完備、創新鏈條健全的未來生命健康產業園。
瞄準未來材料產業,廣東推動高端創新資源加快集聚、“集團行軍”,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在中科晶益的實驗室里,該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設備,一臺機器可生產出30多種不同尺寸、不同性能的單晶銅材料,最大可達A4紙大小。而傳統實驗室一般只能制備出一片巴掌大的單晶銅樣品。
除了布局未來,省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要發展集成電路、新型儲能、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
在珠海,新型儲能項目緯景儲能“超G工廠”于2023年10月全面投產,年產能將超6吉瓦時,成為全球首個吉瓦級別的液流電池制造基地。珠海超G工廠的全面投產,標志著液流電池行業實現了從兆瓦級向吉瓦級產能的巨大跨越,將推動液流電池進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新時代。
在“死亡谷”上搭“橋梁”
業界認為,研究成果在產業化轉移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死亡谷”。
如何在創新平臺和現代化產業體系間搭起“橋梁”,讓“科技力”順暢轉變為“生產力”?
世界首款5.0T人體全身醫學磁共振系統、超高清雙頻血管內超聲成像系統“心宿空間站”……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醫療器械成果,近年來在廣東持續涌現。
高校科研與臨床醫療資源豐富,供應鏈企業物流暢通,關鍵零部件供應企業高度聚集,廣深兩地高端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和總產值居全國前列,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形成了快速響應的“一小時供應圈”,聯動上下游上千家醫療器械生產類企業。
為破解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環節仍存在的痛點、堵點問題,廣東做了很多嘗試——
1月,“深圳天使薈·北方大廈”專業孵化載體啟動運營。該孵化載體集科研轉化、創業孵化和產業加速于一體,未來將為入駐企業提供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創業孵化、場景應用、品牌出海等產業鏈綜合服務。
往北20公里,一年前,深圳安捷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走出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的首家孵化企業。“我們順利完成了從技術研發、工程轉化、技術落地到臨床應用的過程。”安捷明醫療總經理秦臻介紹。
在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成果轉化是創新價值鏈躍升的“最后一公里”。
“產業化并非易事。”從埋頭做研究的科研機構,轉為在市場中打滾的企業,中浩控制董事長張昊有感而發。為了激勵研發創新,中浩控制每年將營收的10%投入研發,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山大學等建立了緊密合作。針對日化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痛點問題,中浩控制研發了一套協同制造數字化平臺,已在100多家美妝日化上、下游企業投入使用。
這是廣東鍛造科技自立自強硬實力的生動注腳。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廣東,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冉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