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滬上街頭,隨處可見 " 綠牌 " 暢行,
競拍 " 滬牌 " 人數也在 1 月末迎來了歷史新低。
藍牌 vs 綠牌在人們心目中界限越來越模糊,
" 問界 M7" 爆火,讓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成為一個超級賣點。
我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賽道 " 獨領風騷 " 的同時,一眾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 " 卷 " 出新高度。
這個行業很 " 火 ",各平臺媒體都在議論,可這個萬億級產業現狀如何?哪些省份已率先挺入優勢賽道?
你了解嗎?
產業價值鏈聚焦 " 智造 + 服務 "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為 115000 億元,同比增長 65.0%,2025 年有望達到 231000 億元。
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 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 60%、連續 9 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車出口 120.3 萬輛、同比增長 77.2%,均創歷史新高。
通俗點,2023 年,不僅國內大街小巷 " 綠牌 " 汽車激增,我們更是致力于讓全球跟上 " 中國節奏 "!
可是,在我們招商人眼中的新能源汽車賽道,遠不止汽車本身。
這個賽道的上下游產業鏈究竟涵蓋哪些企業?
根據谷川產業研究院新能源產業鏈全景圖,我們將對這個行業有一個更加清晰且全面的認知。
招商更關注的是各環節 " 龍頭 " 企業!
新能源汽車上游企業包含贛鋒鋰業、華友鈷業等原材料供應商;
核心裝置部件主要有寧德時代、大洋電機、中創新航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
下游主要有比亞迪、上汽集團等國產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以及特斯拉、寶馬等外資廠商;國家電網、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車充電及后市場服務商。
傳統汽車產業價值鏈聚焦 " 制造 ",而新能源汽車產業價值鏈將聚焦 " 智造 + 服務 " 集成。
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發展,將推動汽車產業價值鏈向上下游大幅延伸。
傳統汽車三大件,分別是發動機、變速器、底盤。
而新能源汽車則是電池、電機、電控。
上游技術研發的利潤向三電系統和智能科技轉移,特別是自動駕駛智能軟硬件。
中下游的利潤將從整車生產制造與銷售向終端市場的用戶服務轉移。
通俗點,可以理解為,新能源汽車的 " 智能 " 駕駛系統、智能硬件設備、用戶增值服務、用戶售后服務、電池回收等,將成為未來利潤重點。
覆蓋用戶全生命周期的衍生創新服務,將成為彌補整車制造、新車銷售、傳統售后利潤下滑的最重要利潤池。
各細分賽道 粵蘇浙領跑
接下來,我們將從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鋰電池產業、鋰電池材料產業、電機產業、電控產業空間布局出發,觀察各省表現。
從企查查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觀察到,粵蘇浙在這五大產業細分賽道上均占有明顯優勢。
那么,這三大省份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現狀如何?
廣東省
廣東是中國汽車第一大省,全國每 4 輛新能源汽車就有 1 輛是 " 廣東造 "。
2023 年,全省汽車制造業實現銷售產值 13060 億元;汽車產量 519.19 萬輛,占全國的 17.2%;新能源汽車產量 253.18 萬輛,占全國的 26.8%。
目前,已形成廣州、佛山新能源汽車核心集聚區,以及東莞、惠州、肇慶等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項目集中區。
在比亞迪、廣汽埃安、小鵬等新能源整車 " 龍頭 " 企業,在廣東省省內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形成集群效應。
江蘇省
江蘇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2022 年江蘇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 68.7 萬輛和 66.8 萬輛,同比增長 1.75 倍和 1.7 倍,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 9.7%。
江蘇省被戲稱 " 散裝大省 ",十三市經濟發展個頂個 " 彪悍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樣如此。
南京現有的 7 家整車制造企業,包括上汽大眾、南汽集團、長安馬自達、上汽大通等重點企業,全部具備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
蘇州形成覆蓋整車、零部件、汽車電子、新能源 " 三電 "、智能網聯系統等細分領域的完備產業鏈,全球整車重點企業中有 6 家在此布局,分別是寶馬、捷豹、路虎、長城、奇瑞、金龍。
常州將動力電池做到全國第一,擁有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總部型鏈主企業,寧德時代、貝特瑞等國內超 70% 的細分領域鏈主企業均在常州設立制造基地和研發機構。國產新能源汽車 " 翹楚 " 理想汽車制造基地也在此。
浙江省
浙江已形成以杭州為中心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集聚區,以寧波、溫州、臺州等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及新材料配套項目集中區,產業鏈企業加速匯集。
在 " 鏈主 " 企業上,浙江培育出包括吉利汽車、威馬股份、零跑汽車等一批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龍頭企業。
2022 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全年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 55.93 萬輛,占新車銷量比重突破 25%,達 30.76%。
此外,安徽省將汽車產業作為 " 首位產業 ",集聚了奇瑞、江淮、蔚來、長安、比亞迪、大眾、漢馬等 7 家整車企業。2023 年新能源汽車產量 86.8 萬輛、增長 60.5%,在新能源賽道表現異常搶眼。
北上深渝等城市也在加速布局新能源賽道,此處暫且不表。
總體來說,粵蘇浙皖等省份發力新能源汽車賽道,更多的是產業鏈生態布局的競爭。
當齊聚上下游全產業鏈,車輛制造成本將會被極速壓縮,產能也將被提升至另一個維度,形成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強者愈強,約等于提前拿到" 決賽圈 " 門票。
目前,在我國的經濟圈中,長三角已具備覆蓋動力電池、車載芯片、自動駕駛系統等智能汽車零部件的全生態鏈。
一家汽車整車廠可以在長三角 4 小時的車程內就能解決所有配套零部件供應,被戲稱為新能源 " 四小時產業圈 "。而這也是目前單一省份無法做到的。
競爭白熱化 招商見機遇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出口量不斷攀升,成為中國制造的 " 新名片 ",也將成為 " 中國智造 " 的代名詞。
各省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廣度與強度,決定著它們能否 " 笑 " 到最后,成為 " 頭號贏家 "。
據我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預測,2024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將達到 40%。
40%,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節點,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從小眾市場邁入大眾市場的新階段。
到了大眾階段,行業標準逐漸統一,產品成熟度進一步提高,消費者意愿與選擇更加理性,頭部品牌將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
這對于已經 " 領跑 " 的省份,是利好,憑借著龍頭 " 鏈主 " 企業,優勢產業鏈布局,更多的上下游企業會主動向其靠攏,它們的招商優勢更加顯著,產業集群程度進一步加深。
以仙居縣為例,比亞迪項目落地后,該縣一年時間吸引一批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靠攏,一時間新能源產業從無到有。截止至去年底,已串起新能源汽車產業關聯企業 46 家。
基于此,也可以引申一下,像比亞迪、大鵬、蔚來等 " 鏈主 " 企業,是具備戰略投資屬性的,尤其是在競爭白熱化階段,基于土地價格、用工成本、能耗成本、原材料采購成本、政策扶持等多重考慮,其基地工廠選址將逐步偏向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嚴重依賴原材料的上游加工企業會向原材料供給地遷移。
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漸進式,隨著產業升級、轉型加速,產業轉移勢必會發生,為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帶來招商機遇。
如何做好招商承接工作?如何把本土企業培育壯大?
這兩個,是招商人核心課題。
現如今,我們的招商手段日趨多樣化,大數據招商、中介招商、金融招商、產業基金招商等,都是 " 引商的渠道 "。
那我們的基本功,是什么?
1. 修內力,提供 " 專家式 " 服務,成為企業可信賴的區域產業顧問。招商人員不僅要具備項目對接跟進的商務能力,還要具備產業專業知識,對所在地區的產業情況 " 如數家珍 ",對產業上下游鏈企業分布要了然于心。
2. 練外功,掌握信息化手段,善用平臺,不是非要埋頭苦干,利用可靠的網絡資源,擴大圈層,例如招商網絡等鏈接政府與投資企業的對接平臺,往往能省時省事。
招商,尤其是產業鏈招商,是個宏大的命題,并非能夠一蹴而就。很多地方政府都是在 " 摸石頭過河 ",但有些彎路大可不必親自 " 走 ",咨詢專業化市場招商機構,制定科學招商圖譜,基于地方實際進行產業調研,將精細化招商工作前置,往往能減輕 " 一線 " 人員 " 重壓 ",讓他們招商經驗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