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南方電網下屬的兩家上市公司南網儲能(600995.SH)和南網科技(688248.SH)同時公告將參與投資設立南網越秀雙碳科技基金(有限合伙)(暫定名,以下簡稱“雙碳科技基金”),雙方將分別作為有限合伙人,認繳金額不超過1.01億元、1.00億元。
“雙碳科技基金的成立,旨在整合利用各方優勢,發掘投資機會,通過專項投資和市場化運作,更好掌握前沿新技術、搶占市場份額,促進儲能業務發展。”公告提及。
根據公告,雙碳科技基金由南網儲能、南網科技、鼎和保險、南網基金聯合越秀資本、越秀基金共同發起成立,上述企業將分別出資占比為10.10%、10.00%、9.80%、0.10%、69.90%、0.10%,認繳金額合計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本次投資的南網儲能、南網科技、鼎和保險、南網基金四家公司均受南方電網控制,故南網儲能及南網科技對外披露了該關聯交易事項。
公告稱,該私募股權基金是為服務國家“雙碳”戰略,促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成立。基金將采用有限合伙制形式,存續期限10年,其中投資期5年,退出期5年。根據基金的經營需要,經全體合伙人決議通過可延長2次,每次延長不超過1年。款項將投向儲能領域資產項目、儲能領域成長期項目及經基金投決通過的能源電力領域投資項目。
誠然,2023年,儲能持續爆發式增長,儼然成為新能源投資最為火熱的賽道之一。路透社2023年能源轉型洞察報告預計,可再生能源產能的增加和電動汽車的部署將使儲能成為未來幾年能源轉型投資的優先技術。其還判斷,未來三年,儲能將取代太陽能成為能源轉型投資的領先技術。
事實上,為服務“雙碳”戰略,促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各地在推動儲能產業發展上已推出多項舉措,其中“國家隊”的身影亦是頻頻出現。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僅是近兩年重點投資方向聚焦儲能產業的基金就有5支,基金總規模達到了198.1億元。
去年7月,長沙先進儲能產業投資基金落地湘江基金小鎮,基金總規模100億元(母基金規模60億元),由長沙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湖南湘江新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長沙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將主要圍繞長沙市先進儲能產業進行投資。
6月29日,深圳市新型儲能產業基金宣布設立。按照當時公布的部署規劃,由深圳資本集團聯合各方,設立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的新型儲能產業基金,基金由“1+6”基金群組成,總規模超過200億元,主要出資方包括市區引導基金、市區國有企業、儲能產業鏈企業及金融機構等。該基金的最新進展顯示,目前出資額為62.1億元。
無獨有偶,今年下半年,海辰儲能與峰和資本還分別先后聯合廈門和重慶政府在兩地設立儲能產業基金,以聚焦當地儲能產業投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以儲能為主題的基金中,主要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政府引導資金牽頭,用于吸納產業投資,助力產業先進技術發展的基金;另一類則是用于投資儲能電站項目的基金。
一名基金從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儲能技術成熟、產業鏈完備,同時產值高、鏈條長。因此,地方積極推動儲能產業的招商引資,這對經濟發展和就業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儲能資產存在投資回報周期長、商業模式不夠清晰等困境,尤其是電網側和發電側的大儲更多是與“兩網”和“五大六小”發電集團合作,盈利模型取決于電網調度頻率和量,民營資本進入也需要和“國家隊”利益綁定,才有底。
除此之外,其認為,“國家隊”入場還有利于行業長期發展,助力打造本土優勢產業,為產業出海儲備競爭力。
不僅如此,若將觀察范圍放大到新能源領域,則會發現這扇門內更是站滿了“國家隊”。
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華電集團、三峽集團等大型央國企近年來密集參與、設立、投資了碳中和相關的基金,經營范圍涉及儲能、氫能、燃料電池與鋰電池、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累計基金總規模超過百億級。
而對地方而言,更是將新能源視作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去年7月12日,安徽省國資系統旗下7只基金公司宣布成立,其中碳中和基金的母基金規模達50億元,母子基金規模150億元以上。重點投向以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核能等為代表的綠色能源,以儲能、綜合能源、清潔處理、循環產業為代表的綠色環保產業,以低碳、零碳、負碳及新能源技術、新裝備為代表的能源科技與碳科技等領域。
在2023年中國常州科技經貿洽談會開幕式上,常州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宣布啟動。產業投資基金由常州市財政局和常州投資集團、新能源集團、產投集團等市屬國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首期規模10億元,通過參股市場化子基金和項目直投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合作,重點圍繞新能源產業鏈“發、儲、送、用”各環節,充分發揮股權投資促進產業強鏈建圈的積極作用。
“雙碳科技基金的成立,旨在整合利用各方優勢,發掘投資機會,通過專項投資和市場化運作,更好掌握前沿新技術、搶占市場份額,促進儲能業務發展。”公告提及。
根據公告,雙碳科技基金由南網儲能、南網科技、鼎和保險、南網基金聯合越秀資本、越秀基金共同發起成立,上述企業將分別出資占比為10.10%、10.00%、9.80%、0.10%、69.90%、0.10%,認繳金額合計1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本次投資的南網儲能、南網科技、鼎和保險、南網基金四家公司均受南方電網控制,故南網儲能及南網科技對外披露了該關聯交易事項。
公告稱,該私募股權基金是為服務國家“雙碳”戰略,促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成立。基金將采用有限合伙制形式,存續期限10年,其中投資期5年,退出期5年。根據基金的經營需要,經全體合伙人決議通過可延長2次,每次延長不超過1年。款項將投向儲能領域資產項目、儲能領域成長期項目及經基金投決通過的能源電力領域投資項目。
誠然,2023年,儲能持續爆發式增長,儼然成為新能源投資最為火熱的賽道之一。路透社2023年能源轉型洞察報告預計,可再生能源產能的增加和電動汽車的部署將使儲能成為未來幾年能源轉型投資的優先技術。其還判斷,未來三年,儲能將取代太陽能成為能源轉型投資的領先技術。
事實上,為服務“雙碳”戰略,促進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各地在推動儲能產業發展上已推出多項舉措,其中“國家隊”的身影亦是頻頻出現。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僅是近兩年重點投資方向聚焦儲能產業的基金就有5支,基金總規模達到了198.1億元。
去年7月,長沙先進儲能產業投資基金落地湘江基金小鎮,基金總規模100億元(母基金規模60億元),由長沙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湖南湘江新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長沙城市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將主要圍繞長沙市先進儲能產業進行投資。
6月29日,深圳市新型儲能產業基金宣布設立。按照當時公布的部署規劃,由深圳資本集團聯合各方,設立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的新型儲能產業基金,基金由“1+6”基金群組成,總規模超過200億元,主要出資方包括市區引導基金、市區國有企業、儲能產業鏈企業及金融機構等。該基金的最新進展顯示,目前出資額為62.1億元。
無獨有偶,今年下半年,海辰儲能與峰和資本還分別先后聯合廈門和重慶政府在兩地設立儲能產業基金,以聚焦當地儲能產業投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以儲能為主題的基金中,主要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政府引導資金牽頭,用于吸納產業投資,助力產業先進技術發展的基金;另一類則是用于投資儲能電站項目的基金。
一名基金從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儲能技術成熟、產業鏈完備,同時產值高、鏈條長。因此,地方積極推動儲能產業的招商引資,這對經濟發展和就業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儲能資產存在投資回報周期長、商業模式不夠清晰等困境,尤其是電網側和發電側的大儲更多是與“兩網”和“五大六小”發電集團合作,盈利模型取決于電網調度頻率和量,民營資本進入也需要和“國家隊”利益綁定,才有底。
除此之外,其認為,“國家隊”入場還有利于行業長期發展,助力打造本土優勢產業,為產業出海儲備競爭力。
不僅如此,若將觀察范圍放大到新能源領域,則會發現這扇門內更是站滿了“國家隊”。
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華電集團、三峽集團等大型央國企近年來密集參與、設立、投資了碳中和相關的基金,經營范圍涉及儲能、氫能、燃料電池與鋰電池、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累計基金總規模超過百億級。
而對地方而言,更是將新能源視作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去年7月12日,安徽省國資系統旗下7只基金公司宣布成立,其中碳中和基金的母基金規模達50億元,母子基金規模150億元以上。重點投向以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核能等為代表的綠色能源,以儲能、綜合能源、清潔處理、循環產業為代表的綠色環保產業,以低碳、零碳、負碳及新能源技術、新裝備為代表的能源科技與碳科技等領域。
在2023年中國常州科技經貿洽談會開幕式上,常州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宣布啟動。產業投資基金由常州市財政局和常州投資集團、新能源集團、產投集團等市屬國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首期規模10億元,通過參股市場化子基金和項目直投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合作,重點圍繞新能源產業鏈“發、儲、送、用”各環節,充分發揮股權投資促進產業強鏈建圈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