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好茶正當季。在海拔2350米的勒門巴民族鄉,高山云霧中,嫩綠的芽苞在茶農翻轉跳躍,壟壟茶樹間,一片采茶盛景。
勒門巴民族鄉簡稱“勒鄉”,位于西藏山南市錯那縣西南部,是全國重要邊境鄉鎮,也是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下轄2個行政村——勒村、賢村。作為山南市重點茶葉鄉,村民們主要以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和濃郁的茶文化,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該地出產的高原茶品質上乘。
近年來,國網西藏電力緊跟勒鄉茶產業發展格局,積極主動上門收集產業用電需求,提前謀劃供電布局,實施勒鄉電網改造工程,不斷優化供電服務舉措、推動電能替代和綠色辦電渠道,以“滿格電力”助推鄉村振興,為勒鄉茶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勒鄉茶葉生產基地。 多吉次仁/攝
電炒茶,推動茶產量節節高
為留存茶葉的風味,目前勒鄉茶依然以人工采茶為主。只見茶農們手指翻飛,將茶葉采摘、投筐,并裝車送入炒茶機,一步步有條不紊。而在2013年前,勒鄉炒茶是用柴火燒著幾十口大鐵鍋,一口鍋得兩三個人操作,稍不注意還會燙起火泡,既費時也費人。
“日采茶1000斤左右,采摘下的茶葉不能過夜,需要及時炒制加工。電力供應尤其重要。”勒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
為此,國網西藏電力積極推行電能替代技術優勢,組織人員推廣電炒茶帶來的品質及收益。同時,認真落實優化營商環境相關舉措,大力推行“三零”“三省”服務,及時精準為茶廠排除隱患,用心開展電力服務。
事實證明,自“柴改電”以后,集中炒柴的幾十人隊伍也改成了由一兩人操縱機械進行管理,更多人則能去往茶田采摘茶葉。而且,相比傳統的制茶工藝,電氣化制茶不僅提高了茶葉品質,減輕了人工成本,還能有效減少大氣污染。勒鄉的茶產業走上了更清潔、更高效、更環保的綠色發展之路。
2021年在北京舉辦的“兩展一節”茶葉產品推選活動上,勒鄉出產的紅茶(雪域勒紅)榮獲金獎,綠茶(雪域毛峰)榮獲特別金獎。正如“勒”在藏語意為“好的”,茶葉正在讓勒鄉越來越好,推動了當地鄉村振興。
電網升級,助力茶生產規模化
勒鄉共有茶田693畝,年產茶2萬余斤。為立足好生態,做好茶產業,2013年8月,由勒村、賢村村委會班子成員及149名農牧民群眾共同組成的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
鄉村振興,電力先行。為滿足勒鄉茶產業用電需求,2014年以來,國網西藏電力先后在勒鄉、麻麻鄉架設10千伏主線路31.592公里,安裝10千伏變壓器29臺。2022年,該公司將勒鄉茶產業合作社的變壓器容量從80千伏安專變升級改造為100千伏安公變,助力產業增收。
據統計,2022年勒鄉茶葉廠電費同比減少9600元,干茶總產量達9.5噸,茶葉合作社收入達531.01萬余元,人均年增收1.5萬余元。“同時,借助網絡直播的東風,勒鄉茶葉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高原茶真正走出了高原。”勒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
如今,在“滿格電”的護航下,勒鄉茶產業越來越旺,群眾致富有了好路子,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