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手中持有的累計訂單量已經超過了50萬輛,到年底單月產能勢必要突破20萬輛,不過還是要和所有已經訂車仍在等待中的用戶道歉,接下來我們還是會不斷提速的。”
文章開篇,這樣一段略顯“凡爾賽”的發言,就發生在兩天前舉行的2022款比亞迪漢EV、唐EV上海區域上市活動中。由此望向更深處,已然能夠從側面體現出這家剛剛拿下“全球半程新能源車銷冠”的企業,位于終端正處在一個多么夸張的狀態之中。
另一個例子,則真真切切發生在我身邊。因為就在本周,公司視頻組的小哥剛剛前往位于上海楊浦區軍工路的比亞迪4S店,最終下定了宋PLUS DM-i兩驅高配版車型。順勢,被前來對接的銷售人員告知,目前提車的周期大概在5-6個月,在他之前大概還有600名用戶正在排隊。
看到這里,不禁想說,早在年初之時,或許誰都不會料到2022的比亞迪,會表現的如此瘋狂。而隨著其7月銷量成績單的出爐,無疑為這場盛宴再添了一把火。
年銷150萬輛,穩了
話不多說,直接亮數據。據比亞迪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7月其共銷售新車162,530輛,同比增長183.1%。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162,214輛,同比增長184.7%。
拆分來看,比亞迪旗下DM系列車型7月銷量為81,223輛,EV系列車型7月銷量為80,991輛。今年1-7月,比亞迪新能源車累計產銷量均已突破80萬輛大關。
具體車型方面,7月比亞迪漢家族銷量為25,849輛,其中DM系列的銷量同比增長387.3%。比亞迪唐家族7月銷量為11,788輛,其中EV車型的銷量同比增長305.6%。
比亞迪宋家族7月銷量為38,697輛,其中DM系列同比增長355.3%。比亞迪秦家族7月銷量為34,114輛,其中秦PLUS EV車型銷量同比增長104.2%。比亞迪元家族7月銷量22,172輛,其中元PLUS車型銷量環比增長18%。
而海洋網中的比亞迪驅逐艦05,7月銷量也達到了7,548輛,比亞迪海豚銷量為21,005輛,環比增長102.4%。可以說,其在售的每一款產品,都受到了終端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由此援引比亞迪早在6月初,就曾流出的一份會議紀要,“對于2022年銷量達到150萬輛確實有些保守了。相反,在供應鏈支持的情況下,沖擊200萬輛也有很大希望。”
按照目前的趨勢,在剩下5個月,比亞迪只需賣出70萬輛新車,就能突破150萬輛大關,平均到每月為14萬輛,最終完成已是板上釘釘。
相比之下,想要沖擊200萬輛大關,則需在5個月內賣出120萬輛新車,平均到每月為24萬輛,綜合考慮到其擴產進度,感覺還是難度較大。
但即便如此,這家長期以“新能源汽車領導者”自居的企業,還是創造了屬于它的高光時刻。要知道,去年全年,比亞迪乘用車的累計銷量僅為730,093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593,745輛。
短短幾百天后,一切都發生了從量到質的驟變。
狂歡之下,仍需警惕
“我們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等顛覆性技術,堅持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條腿走路,即將迎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爆發。”
今年3月舉行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面向所有人,說出了本段開篇的一段話。而此刻,他所描述的一切,無疑都在慢慢變為現實。畢竟,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比亞迪實現躍升與蛻變的速度,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至于這家車企之所以能夠交出這樣一份答卷的根本原因,首先完全可以歸咎于其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以及整套體系的愈發成熟與完善。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隨著 DM-i混動技術的推出,可以看到,比亞迪放棄了對于動力、加速度的極致追求,轉而重新聚焦用車過程中,盡可能低的能耗表現與經濟性。而這樣思考與取舍過后的選擇,已然收獲較好的反饋。
在與行業中其它同樣發力類似路線的友商交流后發現,DM-i自身最大的威力,除了技術本身,能夠將整套系統的價格做到如此之低,是令人望塵莫及的。
就某種程度而言,逼近了同級別燃油車競品,甚至更低。這樣的做法,也讓比亞迪位于整個插混市場中,立下一道很難逾越的“硬門檻”。
面對同樣窺探插混市場份額的競品時,它心中的潛臺詞好像在說:“即便你能在某項技術參數上做到比我更為優異,可一旦到了最終的落地層面,成本上的劣勢就迅速顯現出來。”
再者,聚焦純電板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驗證,刀片電池在技術本身、安全性、制造成本的優勢,也在不斷展現出來,并反哺到了諸多產品身上。
另外,比亞迪之所以祭出如此強勢的半程成績單,不可忽略的原因還有其在停售燃油車后,制造端的表現正在愈發給力,尤其是成功抵抗住了疫情的沖擊。
最后,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一點,便是當下終端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好感度,尤其是對于自主品牌所推出相關產品的認可度,正在急速攀升。并且伴隨著“家國情懷”的泛濫,比亞迪無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悄然間,已經順利完成整個品牌向上的進程,產品均價在突破15萬元大關后,還在朝著20萬元大關挺進。
只不過,狂歡之下,對于比亞迪而言,仍有一些擔憂必須萬分警惕。例如,智能化維度的儲備與落地,如何盡快追趕上類似特斯拉與“蔚小理”般的競爭對手?
隨著自家車主基數的日趨龐大,怎樣保證售出車型的品控與質量保證持續穩定?沖擊年銷150萬輛甚至200萬輛目標的過程中,與之配套的經銷商體系能否承擔住相應的壓力?
今年,它們才是擺在比亞迪眼前的一道道“攔路虎”,一項都切勿掉以輕心。不然,極有可能遭到反噬。翻看過往歷史,“盛極而衰”的例子不在少數。